close

聖誕節的由來 

 

 聖誕節是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的一個重要節日。根據聖經記載耶穌誕生在猶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恆。該書記載聖母瑪利亞是因聖神的感動而懷孕,就在與丈夫若瑟返往家鄉時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滿,因此瑪利亞被迫在馬槽裡產下耶穌。據說當耶穌安祥的睡在馬槽裡,在遙遠的東方有三博士追隨天上的一顆明亮星星找到耶穌,並膜拜他。牧羊人在曠野中也聽到有天使的聲音在天上發出,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佳音。

耶穌誕生的年份已無從考察,但大多數考古學家都認為應該是在劃分世紀的那一年(即是公元前一年)為其誕生之年。但正確的日期卻無法確定,因此在早期的基督教派便把羅馬帝國密司拉教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太陽神誕辰改為聖誕節

聖誕老人的由來

聖誕節當然少不了聖誕老人,根據聖經記載,書中並沒有提起這一號人物。到底他是如何成為聖誕的主角之一呢?

   相傳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荷蘭巴里地方有一個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幫助三個貧窮的少女,送她們三袋金子以逃過被賣的不幸。

      到了一八二二年,由荷蘭傳教士把這位偉大慈善家的故事傳到美國,扮聖誕老人漸漸地流行於世界各國。

    據說,以上故事還有下文;當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給其中一名女子時,他把金子從其中一個窗戶扔進去,恰好掉進晾在壁爐上的一只長襪中。於是,將禮物放在聖誕襪子的送禮方法便傳到至今。

 在平安夜裡,孩子總會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襪子掛在床頭,然後在襪子旁邊放盃熱牛奶讓聖誕老人喝,以讓勞苦功高的聖誕老人解渴,並送份大禮給自己。

 

 

 

 

聖誕老人的故鄉

芬蘭的露云娜美

聖誕節能夠做到普天同慶,充滿愛和歡樂,尼古拉斯送禮物這一招功不可沒。關於尼古拉斯和聖誕老人的歷來傳說多多(各位可以參考聖誕老人的由來),其中芬蘭的露云娜美(Rovaniemi),就被稱為『聖誕老人的故鄉』。

 露云娜美是個剛剛踏入北極圈的城市,林木青蔥,秀麗而寧靜。從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往位於其北面的露云娜美,可乘坐火車,車程約十一小時。

小城景點不多,只有拉普蘭人自然博物館、市集、野生動物園,而游客都是衝著聖誕老人村(Santa Claus Village)而來的。然而此鎮雖傳說是他的故鄉,但村莊是否就是他從前的居址,都無從考究了。

聖誕老人村位於市郊邊緣,自成一隅。通過高高的牌坊入口,赫然見到一條粗白線橫躺地上,寫著北緯66度33分。原來這線正是北極圈的分界線,過了這線以北的地方便屬於北極範圍。不少人在線上跳來跳去。在北極進進出出,到是有趣。

 聖誕老人居所是一組木建築群,包括有正門的尖頂、餐廳、花圃、聖誕老人辦公室、居所、郵局、購物商場、鹿園等。      聖誕老人辦公室是所單層平房,是聖誕老人一年四季『長駐候教』的地方,屋內佈置像煞家居環境,墻飾擺設充滿聖誕色彩。聖誕老人的『工作』主要是跟客人拍照,十美元一幀電腦相。自己舉機拍照雖不禁止,但室內非常昏暗,又不準用閃光燈,而且不是該處的攝影機對準時,聖誕老人顯得非常『好動』。辦公室一角是出售聖誕卡的地方,款式漂亮,不妨買幾張寄給自己或親友,在聖誕老人故鄉寄出的聖誕卡可是意義重大,何況還會印上稀有的聖誕老人郵戳。

另外,旁邊的一張書桌,擺有好幾本冊子,不要忘了簽上大名留下地址,除了留個紀念外,每年聖誕節還可收到由聖誕老人寄出的聖誕卡呢!

走出辦公室,隔鄰是購物商場,裡面貨品色彩繽紛,聖誕鐘、聖誕樹、聖誕花、掛飾等,樣樣具備。最可愛的還有那些聖誕老人及罕見的聖誕婆婆。此外拉普蘭民族住宿的篷帳、毛公仔、鹿角等亦是頗有意思的紀念品。

 漫步到林邊有個以木欄圍著的鹿園。鹿在芬蘭是多產的動物,有時車在公路上穿過樹林,也會見到一群鹿走過,又或者在路旁覓食。夏天它們懶洋洋地躺在草坪上養生;到了冬天,特別是聖誕節時,它們卻成為聖誕老人及遊客所專用的,拖著它們在鹿車於雪地上飛馳,讓雪花飄面,使聖誕卡上的情景活現於現實中,十分迷人。

    聖誕節在聖誕老人故鄉露云娜美度過,當然令人難忘。然而,當地的冬天實在十分嚴寒,每每達攝氏零下三十度,故提醒一下大家,若要在聖誕老人村過聖誕,必需帶備足夠的禦寒衣物。還有,不要忘記購一張進入北極聖誕老人村的證書。

除了聖誕老人村,露美娜美去年(98年)聖誕節還增添了一個新景點,那就是於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開幕的聖誕公園(Santapark),與露云娜美機場只相距兩公里,與聖誕老人村有穿梭車連接。

聖誕公園是一個主題公園,一切都環繞聖誕節而設,環境佈置活像卡通世界,機動遊戲、運用高科技讓遊客感受四季景致及溫度的設備、馴鹿雪橇、聖誕酒會、講述聖誕老人故事的多媒體表演、木偶劇場、紀念品商店、餐廳等,包羅萬有。

除此之外,在聖誕公園和聖誕老人村之間還有新的馴鹿公園開幕。公園廣達30公頃,周圍用籬笆圍住。遊客可以搭一種看起來像火車的汽車在聖誕公園和聖誕老人村之間來往,充滿聖誕氣氛。

 

 

聖誕樹的由來

    聖誕樹一致是慶祝聖誕節不可少的裝飾物,如果家中沒有聖誕樹,就大大減少了過節氣氛。關於聖誕樹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傳說。

    其中一個是說:大約在十六世紀,聖誕樹最先出現在德國,德國人把長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擺設,將之成為聖誕樹。後來,由德國人馬丁路德把蠟燭放在樹林中的樅樹枝上,然後點燃蠟燭,使它看起來像是引導人們到伯利恆去。而近今日,人們已經改用粉色的小燈泡了。

    其中一個是說:大約在十六世紀,聖誕樹最先出現在德國,德國人把長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擺設,將之成為聖誕樹。後來,由德國人馬丁路德把蠟燭放在樹林中的樅樹枝上,然後點燃蠟燭,使它看起來像是引導人們到伯利恆去。而近今日,人們已經改用粉色的小燈泡了。



 

另一個傳說記載。在很久以前,曾有一位農民,在聖誕節那天遇到一個窮苦小孩,他熱情地接待了這個兒童。兒童臨走時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變成一棵樹,上面都掛滿禮物,以答謝農民的好意。

聖誕樹真正出現在聖誕節時,首先見于德國,之後又傳入歐洲和美國,並以其優美的姿態,成為聖誕節不可缺少的裝飾。聖誕樹的種類繁多,有天然松柏聖誕樹、也有人造聖誕樹及白色聖誕樹。每棵聖誕樹上都掛滿琳瑯滿目的裝飾品,但每棵樹的頂端必定有個特大的星星,象徵三博士跟隨該星而找到耶穌,而且也只有該家庭的一家之主可以把這棵希望之星掛上。

回聖誕屋

聖誕節的起源

      教會在開始三個世紀中,除了每個主日及每年的逾越節慶祝主的死亡與復活外,並沒有其他慶節。但到了第四世紀初,這種情形就有了改變。此時期出現一種趨勢,即基督救贖的行為,藉一種以史實為基礎的表達方式,透過不同慶節表現出來,將基督救世奧跡(救恩史)的各階段、層面以獨立的慶節來慶祝。這是復活節週期中各慶節訂立的主要原因,也是聖誕節及聖誕週期中各慶節逐漸引進的因由。一如耶穌的苦難、復活、升天等奧跡依據歷史的順序先有了獨立的慶節,耶穌生命中的第一階段,亦即祂的取人性成人,誕生人間的奧跡也成為藉慶節來追念的對象。

      耶穌在哪一天誕生,無人確知。聖經上沒有記載,教會的傳承也不清楚。在宗徒時代和教會初期,並無慶祝耶穌聖誕的事實。最近一百年中,有不少學者曾對聖誕節和主顯節的源始作了極為廣泛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仍是揣測性質。

      事實上,羅馬教會在君士坦丁時代得到自由後(公元三一三),就逐漸習慣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主的誕生。引進此慶節的年代仍不確知,大約在公元三三○年左右。至於為何將此慶節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學者們形成兩個陣營,亦即兩種不同的意見:

      其一是「護教性的」;此慶節的引進是為了對抗當時羅馬皇帝訂定的一個外教人的大慶節。奧來里安皇帝於公元二七四年為全帝國定立了「不敗之太陽神誕辰」大節日,命令全國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這也正是冬至時期,白日開始變長。羅馬皇帝希望藉此節日團結與鞏固全國民眾。教會在此同一日訂定耶穌聖誕節,是為給教友們指出,耶穌才是真正的「不敗的太陽」:舊約(拉;四,二)已預言基督為「正義的太陽」,新約中,耶穌自稱為「世界的光」(若:八,12),若望稱其為「照耀每個人的真光」(若一,9)。

      另一意見,以為根據一種假定可推知耶穌的生日:第三、四世紀的人特別注意象徵意義。基督為太陽的象徵深深扎根於當時基督徒的意識中,因而也使他們注意到晝夜的平分點(春分、秋分)與至點(夏至、冬至)變化的象徵意義。有一意見認為若翰是在秋分時(九月二十五)受孕,在夏至時誕生;依照路加福音(一,26),耶穌之受孕是在若翰以後六個月,故耶穌受孕應是在春分時(三月二十五日),而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誕生。春分時,太陽開始新的歷程,而耶穌開始世界上的生命,這兩事件的巧合,古代的人認為這是天主上智的安排,這一天實在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日期:象徵「真的太陽」.「世界之光」進入了充滿了罪惡的黑暗世界,逐漸放射光芒、驅逐黑暗。

      以上兩種意見的正確性雖仍不能斷定,但事實上,這新的節日—穌誕辰—第四世紀結束前,以驚人的速度普及於整個西方教會,以及許多東方教會。其理由或許是由於教會反對當時(第四世紀)的亞略異端(否認耶穌為天主),而強調耶穌之位格(天主聖子),而少注意其救世工程,此時引進耶穌聖誕節正是對耶穌為天主子之信仰的一種合適的禮儀方面的表達。尼采大公會議(三二五年)申斥亞略異端,編訂信經,鄭重承認「耶穌基督是天主子,父的獨生子,亦即生自父的性體: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由(父)而生的,而非受造的,祂與父同性同體……」。這種信仰正好在聖誕節禮儀中表現出來。

      聖誕節慶祝的主要內容 此節日慶祝的原始內容是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祂「藉肉體顯現」於人間的奧跡,包括祂的受孕與誕生。此節日原來的拉丁文名稱為「Natale」,此字原指生日的週年,但當代宮廷的用法也指帝王的登極、被尊為神的光榮日子。因此,古代教友也把這層意義應用到基督的Natale,即聖誕節不僅慶祝耶穌誕生在伯利恒的日子,而且也紀念祂顯現於牧羊人、東方賢士,以及黑落德殺嬰孩的事跡。在第四世紀末葉,羅馬教會開始慶祝由東方引進的「主顯節」(Epiphania),才把東方賢士(三王)來朝的事跡轉移到元月六日慶祝,而為聖誕節保留了耶穌誕辰及牧羊人來朝的事跡。但東方教會幾乎於同時把聖誕節引進後,禮儀中卻仍保留著聖誕節原始的內容。直到今天,拜占廷教會在十二月二十四日的晚禱中,仍這樣歌唱:「上主,你所造的每類受造物都帶給你感恩的證物;天使的歌唱,天空的異星,賢士的禮品,牧羊人的敬仰,大地的山洞,曠野的馬槽,而我們(帶給你的)是一位童貞母。」

聖誕節的意義

聖誕節引進教會後,從歷代在此節日所艱行的禮儀中,以及教父或其他宣道者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把此節日的主要意義綜合如下;

使人感念三項令人鷰奇的奧跡:

* 天主子生自童貞母的獨特奧跡

* 聖言與人類所做的慷慨交換

* 人類處境的奇妙改造

正義太陽之新光出現

新光可以說是本節日的一個重要主題這與本節日的起源有關:基都是正義的太陽降來照耀人間。這主題在教父的講道中及古今的禮儀中表現得非常清楚「光」、「真光」、「新光」、「東方昇起的太陽」、「正義的太陽」、「真正正義的太陽」等名詞普遍地出現在各時代、各地區的聖誕節禮儀中。

精神生活之春節

春天的開始也是萬物更新的時期,古代基督徒的靈修也習慣在春天的圖像下來追念耶穌誕生的奧跡。教父與其他古代講道者屢次把基督的降來或基督自身稱為「天上的春天」、「精神的春天」、「我們喜樂的春天」、「永不消逝的春天」。後來歐洲許多地區聖誕節安置聖誕樹的習慣,也是這種思想的表達。日課中為表達救主的來臨,也常借用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稱救主為「生自葉瑟樹幹的嫩枝、幼芽」(依;十一,1),「由上主發出的幼苗」(依;四,二)。這都是春天的景象。

和平與愛的慶節

耶穌的誕生是「和平之王」駕臨人間,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有一個嬰兒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祂被稱為和平之王……祂的王國永享太平……」(依;九,6),聖誕節彌撒中(子時彌撒讀經一及黎明彌撒進堂詠)引用了這段聖經。本節日的日課中也有不少經文稱耶穌為和平之王,甚至稱耶穌本身是真正的平安;「今天真正的平安為了我們自天降下」(誦讀二對答詠)。金言聖伯鐸在一篇講道辭中說:「今天基督…… 好似陽光照耀天空,也同樣以平安之光照耀教會。」因此,耶穌誕生之夜真正是平安夜,天使也曾歌唱:「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4),以歡迎新生的耶穌。

無疑的,聖子的降生是天主對人大慈大悲的表現,這是愛的慶節:「上主宣佈了祂的救恩,將祂的正義顯示給萬民,祂記起了祂的仁慈……」(天明彌撒讀經一答唱詠),「我們的救主天主的良善和祂對人的慈愛顯示出來了……」(黎明彌撒讀經二)。天主的慈愛是藉著聖子所取的人性顯現出來,聖伯納德院長在一篇講道辭中(日課十二月廿九日誦讀二),把耶穌的人性比作一個口袋,裏面裝滿了天父的慈愛。「這個袋子雖小,卻裝得很滿,誠如依撒意亞所說的:有一個嬰兒為我們誕生了,但在祂身上卻住有完整而圓滿的天主性……祂帶著肉身而來,好使我們的肉眼看到祂,這樣祂的人性顯示時,祂對人的慈愛也能為人所體認……有什麼比天主接受了我們可憐的處境,更清楚地證明祂的慈愛呢?」因此,在耶穌身上,我們所看到的、體驗到的是天主帶給人的具體的愛。這也是聖誕節教友習慣分送禮物的根由:因為在這一天天主給人類送來了最大最珍貴的禮品;祂的聖子。古代時,在本日第三台彌撒後,教宗通常坐在寶座上給羅馬的樞機、聖職人員以及教廷的職員們分送金幣。時至今日,聖誕節送禮給親友已是基督徒間最普遍的禮俗,藉著禮品把救主的愛廣傳於人間。

敬禮耶穌聖嬰的慶節

對耶穌聖嬰的敬禮與聖方濟創始的聖誕馬槽有密切的關係,但古代已有此種類似敬禮:最初的敬禮形式是設置耶穌所誕生的山洞。因此,在西方教會中首先設置了一間與聖母大殿(教堂)連接的房間,裏面安置耶穌誕生的馬槽。這大殿就是羅馬聖母大殿,又稱聖母在馬槽旁大殿(Basillica S.Marlae ad Praesepe) 。東西方禮儀中早就有不少敬禮聖嬰的經文與詩歌。近代在教堂和家庭中搭置馬棚或山洞的習慣已極為普遍。但教會提醒我們,本不是躺在馬槽中的可愛的胖娃娃「小」耶穌,而是天主子降凡成人悒D慈愛的顯示。「禮儀年及日曆準則」(32)說;「教會把慶祝主誕生及其顯示的聖誕節視作僅次於對逾越奧跡一年一度的慶祝(復活節)。」節日所慶祝的主要對象。

聖誕節禮儀

前夕彌撤

十二月二十四日晚間(晚禱時間前後,即午後五時左右)可舉行前夕彌撒,這也是屬於本節日的禮儀。依照新訂禮儀年準則,有一些重要節日擁有專用的前夕彌撒經文,在節日前一天晚間舉行彌撒時應採用此經文。如五旬主日(聖神降臨日)、聖若翰誕辰、聖伯鐸及聖保祿節、以及聖母升天節。中世紀的習慣,這節日前一天是應做刻苦.補贖的一天。前夕彌撒是在早晨舉行,用紫色祭衣。新禮對這些均予以革新。二十四日早晨的彌撒仍予以保留,但視之為將臨期彌撒。

三台彌撒

起源

依照羅馬教會的傳統,每位司鐸在聖誕節可舉行三台彌撒:子夜彌撒(拉丁文為夜間彌撒)、黎明彌撒及天明彌撒。此習慣大約自第六世紀時的教宗禮儀。中世紀的一些神秘主義者視此三台彌撒暗示耶穌的三重誕生:第一次,耶穌從永遠誕生於聖父懷中:第二次,耶穌由童貞女誕生於伯利恒:第三次,耶穌藉聖寵與愛,以精神的方式誕生在善人的心靈中。這只是一種熱心的解釋。三台彌撒的歷史源始並不那麼神秘複雜。

最初聖誕節只舉行一台彌撒,即白天在聖伯鐸大殿由教宗主持的彌撒,通常在九點左右。厄弗所大公會議(四三一年)聲明了聖瑪利亞為天主之母是當信的道理,隨後在羅馬建立了一座聖母大殿,以示尊敬。此後不久,依照耶穌誕生之地B利恒山洞的圖樣,在聖母大殿旁建築了一個山洞或稱馬棚小堂,以紀念主耶穌的誕生。倣效耶路撒冷教友在伯利恒原地夜間舉行禮儀的榜樣,羅馬教會很早就在此小教堂也開始舉行夜間禮儀,教宗親自來此舉行子夜彌撒。這是子夜彌撒的原始。

約在第六世紀中葉,又引進了第三台彌撒。原來十二月二十五日、也是東方教會非常尊敬的一位殉道聖女t阿納大西亞的紀念日,當時在羅馬僑居的拜占廷希臘人在聖女阿納大西亞聖堂過此慶節,紀念聖女殉道。教宗或許是為了尊敬拜占廷總督而親自到此教堂先舉此彌撒,然後再到聖伯鐸大毆舉行聖誕節彌撒。但以後,取消了聖女專用彌撒經文,代以聖誕節第二台彌撒,只是在集禱經、獻禮經、領聖體後經之後加念紀念聖女的經文。 這三台彌撒的經文被採入到教宗用禮書中,這禮書傳到其他地區時,聖誕節舉行三台彌撤的習慣便開始了。

彌撒禮儀

三台彌撒的經文,除了舊約讀經外,每台彌撒增加了舊約先知書(依撒意亞)讀經,加強耶穌降生奧跡的歷史幅度。耶穌誕生的史實是天主長時期的計畫,經過長時期的準備而產生的;「時期已滿,天主就派遣祂的聖子,使祂生於女人、屬於法律權下」(迦;四,八)。

子夜彌撒:「進堂詠」首先指出今夜彌撒的主題;新生命的誕生。 「救世主為我們誕生了,祂就是主基督,要向上主高唱新歌:普世大地,要向上主詠唱」

黎明彌撒;隨著太陽在東方昇起,本彌撒的經文強調光的象徵意羲。「進堂詠」首先指出基督是光,祂照耀在我們身上。我們沐浴在祂的新光中(集禱經)。聖子耶穌的誕生正像朝日,以其聖潔的光輝來驅逐罪惡的黑暗。因此在讀經之間,我們再度歡唱:「光明今天要照躍在我們身上,因為主為我們誕生了光明已為義人升起,心地正直的人必將歡喜」(答唱詠)

 

聖誕節民間敬禮

將臨圈

    將臨圈的習慣從德國開始,雖然只有數百年,已傳到世界各地。教友似乎喜歡這種新習慣。雖然教會始終未將此敬禮視為「聖儀」(Sacramentalium),但最近幾年,加拿大主教團出版的「祝福經書」(A Book of Blessings),和德國出版的「祝福與祝聖」( Segnungen-Weihen)兩本書中都有祝福將臨圈儀式。這說明許多說英語、德語的國家已將此習慣視為聖儀而予以教會的祝福。各地方教會有權利引進認為對教友有利的敬禮。

    所謂「將臨圈」是用常青樹枝編織而成的圓圈或花冠(Advent Wreath,Adventkranz ),圈上按置四支蠟燭,可懸掛在屋頂上或放在桌子上。現代商場中已有現成的、塑膠的將臨圈出售。其傳統的意義:象徵基督真光來照耀那「坐在黑暗與死亡蔭影下的人群」(路;一,79)。花圈本身象徵「時期已滿」時基督就來到了人間,也象徵天主的永恒存在與無始無終:常青樹象徵永生與天主的不變性。四支蠟燭代表將臨期四週。基督的降來是為了帶給我們真光,使我們分享天主的永恒生命。每個教友家庭、教會團體、以及聖堂中均適於在將臨期開始佈置一將臨圈。

聖誕馬棚(槽)

    聖誕節在教堂、家庭中張搭馬棚是本節日的顯著特色。所謂馬棚指耶穌誕生的所在,也包括祂躺臥的馬槽。伯利恒的原始馬棚當然更值得尊敬。最初數世紀的教友沒有忘記耶穌誕生的所在。君土坦丁皇帝之母聖海倫曾將此馬棚改造,在其上面建築了一座大教堂,歷年來雖曾經過一些改修,但至今仍存在。之後在羅馬聖母大殿中也建築了一個相似的馬棚,追念耶穌誕生的奧跡。現代在各教堂安置聖誕馬棚的習慣源自中世紀(約在十一到十四世紀之間)在修院及主教座堂中所表演的禮儀劇(聖誕劇):通常聖堂中安置一小屋(代表馬棚)及木刻的耶穌聖嬰像,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前去朝拜耶穌。劇中有歌唱、有對話等。

    一二二三年的聖誕節,五傷聖方濟在格來丘張搭了一個較逼真的馬棚,也牽來了一牛一驢,求得教宗許可,在那裏安置了祭台,請一位神父舉行彌撒,他個人(身為執事)誦讀福音,並講了一篇極為感人的道理。其後,此種敬禮透過方濟會士的推廣,便逐漸普及各地。簡陋的馬棚、襁褓裹體的嬰兒應該讓我們想到,祂本是天主子「卻空虛了自己,取了奴僕的形象,與人相似.....祂眨抑自己,服從至死.....」(斐;二,6?)。

    依照習慣,在子夜彌撒前可舉行「迎聖嬰禮」;把聖嬰像隆重地迎接到所預先安置的馬棚中。比如,在歐洲某地區有以下儀式:(1)在聖堂中合適地方放置「將臨花圈」(Corona Adventus),圈上點著四支蠟燭,圈中央置有遮以紫色布的聖嬰像:(2)主禮著紫色大圓衣,到祭台前,大家同唱「仰望救主歌」等將臨期歌曲並唸合適禱詞:(3)主禮換穿白色大圓衣唱聖誕前夕之「殉道聖者錄」(Martyrologlum),然後與輔禮者到放置「將臨花圈」的地方;(4)再唱「天使讚美曲」(如「光榮頌」或「無數天使空際臨」)的歌聲中,主禮揭去遮蓋聖嬰像的布,此時打開聖堂之全部燈光,主禮向聖嬰像獻香;(5)主禮恭捧聖像至祭台,遊行時可唱聖誕歌曲:(6)到祭台後,唱福音路:二,1?9,唱到「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時」,主禮就把聖嬰像放在已準備好的馬槽裏。然後開始子夜彌撒。

    在以往禮儀全部以拉丁文舉行的時代,以上的儀式確實具有一種教育功能。但在現代似乎有加以適應的必要。國內有些堂區子夜彌撒前早已有「迎聖嬰」的習俗,通常與聖經誦禱相配合,但要注意,所誦讀的聖經不要與彌撒中的讀經相重複。

    如果教友家庭中能設置小型馬棚,聖誕夜能舉行一簡單儀式,將聖嬰像恭置馬槽中,也是值得推行的一種敬禮。

聖誕樹

    近年來,聖誕樹在國內已逐漸成為聖誕節的普遍裝飾,在聖堂中或在家庭中,甚至在百貨商店中均可看到大大小小.燈光閃爍的聖誕樹。相信很少人了解其來源與宗教性的意義。可能只知道這是來自歐美的一種外國習俗而已。

    關於聖誕樹的源始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大部份均是無歷史根據的傳說。每年聖誕節期間,我們的日報或晚報副刊偶而也刊載一些有關聖誕樹之來源的文章,都近乎神話。可靠的說法是t誕樹的來源應回溯到中世紀德國的一種宗教劇,稱為「奧秘劇」(Mysteryplays ),最受人歡迎的奧秘劇是所謂的「樂園劇」,表演天主創造人.原祖在樂園犯罪以及被逐出樂園的情景。此劇通常以天主派遣救主降世之許諾作結束,而直接導向耶穌誕生於伯利恒的史實。此劇的演出通常在露天廣場或在聖堂內。伊甸樂園以一棵松樹作代表,象徵生命樹及知善惡樹(創;二,9)。

    在聖堂內演劇的習慣取消後,劇中所用的樹硍樴?卻保留了下來,而進入教友家庭中與其他場所。因為劇中通常視之為即將來臨之救主的象徵。松柏在寒帶地方也是四季長青的,它也象徵生命.長生。很適合象徵救主和祂的使命。在此象徵意義下,又產生在樹上飾以與耶穌誕生有關的象徵物品的習慣,如星、鈴、蘋果、食品等。約在第十七世紀後,又以燭光或燈光作裝飾,象徵耶穌是照世之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lina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